Home
 
新 闻
公司动态
行业动态
 
Contact Us Print
中国电视纠结十年之痛
       近日,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广传媒在京进行合并,并成立“广播电视总台”,这是国内媒体集团化运作的又一大动作。而此前上广传媒、湖南广电都进行了类似的体制改革。作为电视台体制改革的核心,“制播分离”也再次被放在了关注的焦点之上。 

    “制播分离”这四个字近几年被中国电视界一再提起,然而总是触及皮毛难动筋骨,新的北京广电总台的成立,以及此前上广传媒和湖南广电的改革掀起了中国电视业的无限遐想。2000年前后第一次在中国电视界叫响“制播分离”这个概念,就催生了光线、华谊等中国第一批民营影视公司,而近10年过后,“制播分离”对于中国电视仍然只是纸上愿景,这个被很多电视圈改革派人士称作救世良方的“制播分离”,想要真正实现还需强力推进。

分离情境一:长痛短痛抉择踟蹰不前 

    “制播分离之所以在国内试点了数年,一直处于不退不进的地步,就是由于合有利分也有利,这是长痛和短痛之间的抉择。”上海大学传媒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信训教授告诉记者,“集中有利于对媒体的管理,分而治之则是适应市场竞争机制的方式。” 

    在上广传媒宣布制播分离一段时间后,一位涉及其中的编导说:“现在情况有些乱,大家都要跟新公司签订新的劳动合同,合同工资只有以前的一半左右,每个节目组的人员也大幅度减少。原来我们去国外拍一期节目,也就是上报计划,然后说去就去,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制作费用要制作公司先行垫付,节目卖出后才能从台里拿到成本支出,所以很多计划变得很艰难,审核程序繁复很多。” 

    这正是吴教授口中所说的短痛,当引入市场机制后,制作单位总想用最少的人员、最低的成本完成更多更好的节目,而这势必触及一些人或者一些团体的利益,因此过去制播分离在推行的过程中踟蹰不前。另一方面,上广传媒的改革并未给本地民营资本的制作公司带来意料之中的兴奋,一家制作公司的总经理告诉记者:“台里的很多节目本来就是幻维等大制作公司做的,他们本来就是国有体制改制后的公司,类似台里的三产企业。制播分离并没有给我们这些小制作公司带来更多的机会。” 

    对此,华谊兄弟传媒集团董事长王中军认为,制播双方中,制仍是弱势,播是强势,播出方从利润数字上挤压了纯制作公司的份额。不过这两年播出方对影视剧的购买价在提升,制作方的利润率也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完全的制播分离在现实中不太可能。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制作方把戏拍好,戏的质量好坏与否跟制播分离没有本质关系。戏好,自然有人抢着播,也就能赚钱。 

分离情境二:内部不分离向外找出路 

    与上广传媒从内部整合改革走上全面制播分离之路不同,湖南广电则从外部入手。 

今年年初圈内盛传湖南卫视将“合并”青海卫视的消息,后经双方证实,湖南电视台将全面介入青海卫视的管理、制作和经营事宜,而且广电总局已经批准了整体合作计划。湖南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欧阳常林公开表示:国外传媒公认湖南是中国创新力最强的电视媒体,目前国内没有任何一个媒体集团创新机制能够赶上湖南。因此既然最优秀的节目掌握在台里,又何必从内部改革。制播分离不是目的,关键是能否通过制播分离找到新的发展方式,处理好电视媒体播出平台和经营性资产的关系。 

    去年欧阳常林说:“湖南广电10月中旬开始与青海卫视正式合作——整个频道由湖南卫视全方位打通,双方成立合资公司。除新闻是青海自己做,节目终审以其为主外,其他都是以我们为主。包括湖南卫视将参与青海卫视的频道和栏目包装、娱乐节目和大型活动策划制作,以及主持人输出、独播剧输出、组建团队等。” 

    目前中国的播出平台仍属稀缺资源,全国仅有约30家省级卫视频道。2009年排名第一的湖南卫视广告收入为22亿,而垫底的几家不发达地区卫视的收入却不到2亿,由于卫视的落地费用就要2亿,五六家卫视长期陷于入不敷出的境况。因此整合这些频道资源,能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这成了成熟频道扩张的捷径。 

    此前喧嚣一时的湖南广电标志性人物之一龙丹妮“跳槽”事件,最后以湖南卫视与盛大集团共同出资成立公司,组成战略联盟解决,现在看来这无疑是湖南卫视第三波整体改革的前奏。现在湖南卫视旗下除了天娱、芒果、响巢等影视制作公司,还将与腾讯、网易、淘宝等新媒体对接,这样的合作将为各自领域业务拓展带来新的收益。

 制播难对等:民营传媒机构还是“丫环命” 

    事实上,制播分离理论上最大的受益者将是民营传媒机构,目前国内民营传媒机构在电视栏目内容市场占据优势,光线传媒、欢乐传媒等民营公司迅速崛起。但是,在不对等的市场交易规则之下,民营电视机构难以走出边缘地带。业内人士算了一笔账:北京电视台目前10套节目当中,来自市场采购的比例只有三四个小时,按照国家广电总局向各地广电局下发的文件《广电总局关于推进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修改稿)》,其中明确规定,除影视剧外,电视台从市场购买节目的比例,原则上每年不低于播出总量的30%。“制播分离”试点与推行,给了民营电视机构巨大的想象空间。 

    这一比例的重新划分,意味着中国700亿元电视广告收入将重新分配。如果拿出50%用于内容,总计有350亿元;其中20%左右用于新闻,电视剧拿走60亿元,余下一部分分给民营电视机构。中国的民营电视制作公司可能马上将会坐收几十个亿的市场规模。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在当前电视台“一股独大”的买方市场下,且各地有线台、无线台合并,省级广电集团相继组建,同一区域内的买方“仅此一家,别无分号”,在此市场环境下,“制播分离”更像是一场由学者和媒体炮制的“伪高潮”。 

    一位在北京电视台多年从事电视剧采购的工作人员就告诉记者:在整个电视剧产业链上,投资与收益的边际效益甚至高达1:10,而收益的绝大多数又都来自于贴片广告的销售。目前,在大多数电视台,电视剧甚至肩负着70%以上的营收压力。尽管电视剧所产生的边际效益如此之高,但是电视剧制作公司未必能赚个盆满钵满。一个流传甚广的案例,《汉武大帝》以59万元/集的天价卖给中央电视台,而电视台的广告收益高达1.2亿元,但制作公司仅回收3700多万,而该剧的制作成本更高达5000万。也就是说制作公司赔本了,而只要电视台垄断买方市场的情况不改变,制播分离也不会给民营电视公司带来利润的大幅增长。 

    吴信训教授告诉记者:“制播分离”难以切实推进、取得实质效果的原因主要是制和播地位难以对等,“制”依赖于“播”,受制于“播”。因此,处在体制之外的民营电视机构只能是“丫环命”。

发表日期:2010-06-11